BIM技术在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 EPC项目中的全过程应用
一、项目概况
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位于唐山市路南区新华道南侧、卫国路西侧、国防道北侧、学院路东侧,原华北理工大学新华道校区。本项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范例,更是唐山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为保证项目的高品质,我院创新采用EPC模式与BIM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把BIM技术深入到项目各个阶段,从而达到了提高项目设计质量与施工质量、节约项目经济与时间成本的目的。
二、BIM在项目各个阶段的应用
1. 设计阶段
1.1 图纸质量控制
除采用常规二维图纸校审外,我院还创新应用了BIM技术进行图纸校审,发现了许多传统二维图纸校审难以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从而有效保证了图纸质量。
相比传统图纸会审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图纸审查,BIM图纸校审是在三维模型中进行的,各工程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可以更直观地发现错漏碰缺、专业间冲突以及空间合理性问题。
1.2 复杂构件BIM深化设计出图
A座实验车间需安装大型特种设备,使得基础部分标高繁多,检修沟设备基础空间复杂。为解决此项难题,我院BIM设计团队创建了精细化基础和检修沟设备基础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BIM正向深化设计出图,从而打破了二维图纸局限性,更直观准确地表现项目信息。
1.3 管线综合
1.3.1 管线综合深化
通过BIM管综技术对项目管线进行合理排布,实现三维管线综合预安装,减少施工成本(管线拆改和样板间制作)与管理成本(三维交底),有效提升了管道的净高空间。
为使管线综合深化更贴近实际,我院把模型细度提升到LOD350标准,模型成果包含管线末端、附件、阀门和支吊架,合理考虑每个管线构件的安装空间,合理布置支吊架,确保BIM能够落地应用。
1.3.2 利旧改造方案
在三号教学楼中,经现场勘察,发现部分管线经检修后仍可以正常使用,我院通过BIM技术合理排布管线形成利旧方案,既保证原有部分管线不拆除,又能满足新增管线的安装空间和净高要求,节省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为项目降本增效。
2. 施工阶段
2.1 二维码施工指导
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我院创新采用BIM+二维码技术,二维码以BIM模型为基础,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端扫描生成二维码,利用移动端中的BIM模型直接定位到构件所在位置并显示相关信息,这样施工人员就能直观地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构件的成品信息。通过此项应用,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可实现BIM二维码快速施工交底,准确直观,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2 复杂设备安装施工模拟
本项目对A座实验车间的大型特种设备进行了安装施工模拟,能预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避免或减少返工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进而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施工资源,节省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达到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的目的。
2.3 驻场配合机制
为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在项目施工阶段,实行各专业设计师和BIM工程师驻场的配合机制,实时解决现场问题。
3. 全过程应用
3.1 项目平台化管理
采用BIM云平台进行协调管理,协助业主方把控项目,不仅实现了项目资料归类存档多而不乱,而且打破了技术代沟,把二维的专业图纸变成三维的BIM模型,直观表达项目信息,实时把控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应用平台化管理,打破了传统模式BIM团队闭门造车、业主团队不会用不能用的弊端,无论是在电脑端、手机端,业主方都可以流畅地进行模型浏览、漫游、属性查看、剖切、测量、过滤、查询等各种操作。由于平台采用云渲染加速技术,无需配置高端电脑,大大提了高BIM模型应用普及性和便捷性,为BIM成果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2 全过程成本控制
相比传统算量,BIM量化技术实现了快速统计和查询各专业工程量,对材料计划及使用做到了精细化控制,避免了材料浪费,有效把控了项目经济成本,工作效率和精度明显提高。
三、结语
BIM技术在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EPC项目的全过程应用,实现了:在设计阶段提高图纸质量优化了设计成果;在施工阶段指导施工降本增效,提高了施工质量;全过程应用云平台技术和BIM量化技术,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是一次成功的EPC+BIM新模式的探索和应用。
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参与各方的配合与努力,在此特别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工程指挥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市集林装饰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各实验室教师,对我院工作的大力支持!